新闻动态

长征前夕,毛泽民同博古争论:为什么不让毛主席与大部队一起撤离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2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前言

长征前夕,关键时刻,毛泽东竟然没有和大部队一起撤离?这是怎么回事?毛泽民和博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,焦点竟然是毛主席为何没有选择与大部队同行。博古的立场与毛泽民的坚持,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战略考量?这场争论,能否改变中国革命的走向?毛主席做出这一决策,背后有什么深意?这些问题,值得我们深思。继续读下去,了解长征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。

毛泽民、毛泽覃都是在兄长毛主席的影响下投身革命中的。

尽管毛主席在毛泽民、毛泽覃兄弟参加革命道路的影响非常大,但对于兄长,两兄弟并不是绝对的盲从,对于中国革命,两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。

毛泽覃就和毛主席有过两次著名的争执。

1928年1月4日,毛主席率领工农革命军从井冈山龙市出发,进抵遂川县,经一昼夜激战,占领了遂川县,在遂川县藻林镇驻扎期间,毛主席出于建设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性,决定在宁冈县大陇区桥林区。

思来想去,毛主席决定派弟弟毛泽覃去。

诚然,从毛泽覃内心深处去看,他是想留在前线打仗的,不想到根据地去。

毛主席见弟弟这么任性,生气的说了一句:

“你一定要去,这是中央前敌委员会的决定。”

其实秋收起义以后,中央前敌委员会就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几人,而且还大多都不在,当时随军到遂川的前委成员就只有毛主席一人,毛泽覃知道党组织规定,一下就明白,让他回根据地,是哥哥决定的,生气之余就回了一句:

“你就是组织?你就是前委?”

一句话,让毛主席也很生气,一下子就忘了是在部队里,伸手打了弟弟一巴掌。

警卫排长韩伟见状,立即上来劝阻:

“你怎么随便打人?”

毛主席有些气急,说了句气话:

“我打我的弟弟有什么不可以吗?”

韩伟也不服气的说了一句:

“你这不是军阀作风吗?”

韩伟一句话,让毛主席迅速冷静下来,然后他回头对弟弟说:

“对不起,哥打你了,哥向你道歉。”

简单的一件事,不仅能看出毛主席的个人风采,也能看出毛主席三兄弟相处的方式,从来就不是谁大谁有理。

1930年,红三军成立后,毛泽覃出任政治部主任,由于任务繁重,毛泽覃有时也照顾不到。

一次偶然的情况下,毛主席发现部队扩红时有捆绑现象,生气之余问是哪支部队,回答是红三军,一气之下,毛主席立马把弟弟毛泽覃叫来狠批了一顿。

毛泽覃一开始不知道哥哥为什么生气,加上年轻气盛,两人居然吵了起来,毛主席一气之下又抬起手来想打弟弟。

没想到的时毛泽覃直接回了一句嘴:

“这里不是毛氏宗祠,这是革命队伍。”

毛主席一下冷静下来,解释了原因,事后毛泽覃亲自出面跟乡亲们道歉。

直至1959年,毛主席谈到同弟弟的这两次争论时,还深有感触:

“我在40岁以前,肝火比较旺盛,总是对弟弟发脾气,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。”

毛主席谈到这件往事时,一度很是伤感,因为弟弟早于1935年牺牲。

相比于弟弟毛泽覃,毛泽民就要成熟的多一些。

从参加革命再到进入中央苏区,毛泽民就很信重毛主席,这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两人是兄弟关系,更是因为在很多事情上,毛泽民都很清楚,大哥毛主席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。

毛泽民对于中国革命本身是有很成熟的思考的。
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第五次“反围剿”失利后,党组织决定向外转移,毛泽覃因为担任中华苏维埃财政部部长,国家银行行长的关系,也被列入到转移名单之中。

可在事后,毛泽民惊奇的发现,大哥毛主席竟然不在名单之列。

作为中央苏区、红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,毛主席竟然不在转移之列,那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会在哪里,毛泽民不敢去想,随后他找到周恩来,两人一同去和博古争论。

“毛主席为什么不能和大部队一起撤离?”

博古最初没有意识到问题重要性,只是顾左右而言他地说:

“他,没什么贡献,而且他与我们的理念也有不同,一同撤离万一路上遇到什么事,又起争执,对大家都不好。”

一听他如此说,毛泽民当场怒了,他拍着桌子怒吼:

“我来找你们,不是因为他是我哥,就偏袒他,我是用事实和你们说话,对内对外我都站在他这边,如果你们要撤离就撤吧,我选择留守。你们之后的一切事情,与我无关”

“你这是威胁!”

博古也很生气:

“把他留下是组织上的决定,又不是我们个人说了算的。”

毛泽民见状,也不跟他多谈,只是提了一句:

“你们做了什么,自己心里最清楚,我们走到今天这步有多艰难,大家也心照不宣。我们是想组织能够走下去,大家一起度过难关,还不抛弃任何一个战友,你们现在做的,就是在抛弃战友,选择自己独活。”

毛泽民一席话,说的博古哑口无言,在仔细衡量后,他们最终选择在名单上加上毛主席的名字。也正是这一决定,才有了后来的遵义会议挽救中国革命的一幕。

尽管不能说是因为毛泽民据理力争,可从侧面也不难看出,毛泽民的远见卓识。

1937年年底,毛泽民由于积劳成疾,身体一度很差,组织上出于他健康的考虑,同意他赴苏疗养。

不过,意外的时,到了乌鲁木齐后,中苏边境地区发生了鼠疫,毛泽民便滞留在新疆,当时盛世才极力要求中共派干部到新疆,毛泽民也因此留在了那里,出任财政厅的厅长,后来同陈谭秋一起在新疆做统战工作。

毛泽民后来到莫斯科后,曾数次出席共产国际的问题研究会。

当时,共产国际很重视中国革命的研究,特别是对大革命失败、中央苏区失败的经验教训,时任共产国际干部部部长的马特维洛夫部长应共产国际执委的要求,希望毛泽民能写份报告,阐述中国革命。

尽管先前已经有陈云、王稼祥到苏联说明,但共产国际还是希望了解更多情况。

后来交换意见时,毛泽民也很坦率的同马特维洛夫谈了自己的想法。

马特维洛夫经过调查后,还把调查到的一个情况反馈给了毛泽民:

“据有关部门认真查证,李德根本不是共产国际派出的代表,东方部和中共代表团都没有派他到中国当什么军事顾问。有关调查材料我们不久将会正式公布。中国红军遭受的巨大损失,李德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,他的破坏作用比法西斯的探狗还要严重得多,共产国际监委会正准备解决他的问题。”

震惊之余,毛泽民有感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,决心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所有思考完完整整写出来,包括一份近万字的汇报材料《关于博古、李德等同志领导党和红军的错误问题》,并在其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:

“我参加中国党已有十八年,现已承国际告诉我这样重要的材料,我当然对于中国党内之危机负有党员应尽的责任,何况我已是中国党中级干部之一,更是责无旁贷,应在国际领导下,凡有利于中国党、中国革命的工作,虽死不辞,拼命干去。愿尽我一切可能的力量,来帮助国际挽救中国党内的危机,使中国党和中国革命不再受那些危害分子的危害,才能保证中国党之巩固和发展,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上胜利,配合世界革命之成功。这是国际主义的每个共产党员之基本任务。”

1939年12月6日,毛泽覃写成了《党内某些重要文件的读后感》,递交给共产国际执委。2006年6月,曹耘山赴俄罗斯,从档案馆中调出了这篇报告,当然这篇报告不是原文,而是俄文翻译版,文章被印在16开的公文纸上,共计75页,大约4万多字。

从上面标注的情况来看,当时的共产国际执委对中国革命的情况也很关注,但因局限于联系方式,双方在沟通上有很大的问题。

毛泽民的《读后感》分为四个部分,围绕的中心思想主要就是反对左“倾”错误主义,这部分的内容占整篇文章的三分之二,而且毛泽民从一开始就开宗明义:

“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党内早期的文件,那么,给我党和中国革命带来重大损失的“左”倾错误,就会立即映入眼帘。以往,某些出身小资产阶级的党员,特别是领导各种斗争的某些干部,很容易犯“左”倾错误和患“左”派幼稚病。正因如此,各种敌人利用这些弱点,经常用动听的“左”倾言论使我党的政策发生混乱,破坏党的统一,使革命遭到失败。”

文章不仅有理论观点,而且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,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到大革命时期,最后谈到了抗战时期,可以说是条理清晰。

毛泽民对中国革命那份责任感,让人不禁动容。